長相「最接近恐龍」的現存鳥類,腳帶匕首爪,因極具「危險性」,入選金氏記錄!
2023/04/14

藍臉的人不好惹,比如竇爾敦,藍臉的鳥也一樣,而且這次要說的「食火雞」不光臉藍,整個脖子都是藍的。

但藍脖子、藍臉并非人們認識、了解、記住、畏懼「食火雞」的原因,戰斗力才是。

先來認識一下食火雞,這種生活在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東北部的大型鳥類名為「鶴鴕」,之所以得名「食火雞」,一來是因為它們不會飛,一生基本上都在地面活動,就像一只大號「走地雞」,二來「食火」之說實屬人們的誤解。

誤解來源于傳說中鶴鴕的一個行為,據傳與食火雞共享一片土地的土著居民們曾經看到過鶴鴕叼啄炭火,加上它們脖子下兩片紅紅的肉垂,好像是被火燒過一樣,所以鶴鴕就有了「食火雞」之名。不過,鶴鴕當然不吃火,它們真正的食物是果子、菌類,偶爾也會食用一些小型動物。

現存的鶴鴕一共三個不同種群,分別是南方鶴鴕、北方鶴鴕和侏鶴鴕,其中最搶眼(最常見)的當屬南方鶴鴕,它在當今鳥類中,個頭能排在第三,體重能位列第二。

具體來看,一只南方鶴鴕的身高大約1.5米到1.8米,雌性略大于雄性,前者重120斤左右,后者也有100斤,與鴕鳥、鴯鹋一樣,鶴鴕也很善于奔跑,時速45公里到50公里。

一直以來,食火雞因戰斗力爆表為人所知,除了體型、個頭、奔跑速度上的優勢,最讓人忌憚的就是它們的腿和爪子,雙腿有力便于蹬踹,爪子尖利用于抓撓,而鶴鴕非常善于將這兩個絕招搭配使用。

由于常年在地面奔走,鶴鴕的腿非常強壯,出擊時,它們會在高高躍起的同時收起雙腿,再用一雙三趾大腳猛地命中目標,第二趾上長達十幾厘米的爪子會像匕首一樣刺向對手,從而造成傷害。因此,在口口相傳中,鶴鴕就成了戰斗力爆表的危險存在,還有它們大約32赫茲的低沉叫聲,也會讓人不寒而栗。

不過鶴鴕也不是隨時都要戰斗,更不是百戰百勝,搞清楚鶴鴕何時發起攻擊,以及在對抗中的勝率,才能認識它們的真實實力。

首先,何時出擊?

鶴鴕平日里獨來獨往的,只有進入交配繁殖期,雌雄鶴鴕才會聚在一起。由于領地意識極強,所以一般情況下,鶴鴕如果感受到了威脅或侵擾就會出擊,此時雌性鶴鴕依靠身高體重的優勢,攻擊力要強于雄性鶴鴕。

但是,一旦肩負起了撫養后代的重任,雄性鶴鴕就會成為無畏的斗士。

每年5月到10月,雌性鶴鴕會在不同雄性間游走,在與一個雄性共處數周產蛋后,它便會頭也不回地離開,尋找自己的下一位伴侶,而雄性則會在接下來的近9個月時間里孵蛋和養育后代,在此過程中,任何想要靠近雛鳥的生物,都將會遭到鶴鴕爸爸的奮起反擊,無論是連續踢踹,還是直搗要害都會令對手無力招架。

其次,勝率如何?

鶴鴕所攻擊的對象一般是人和野狗,其中人與鶴鴕的沖突往往不是因為捕食與被捕食,而是不當喂食所造成的鶴鴕緊張。

事實上,根據土著的說法,鶴鴕肉很難煮熟,所以人們并沒有食用鶴鴕肉的傳統,但是很早以前就有人養殖鶴鴕當寵物,可人們忽略了鶴鴕生性膽小的特點,人類的靠近會讓它們極度緊張并進入防御狀態,進而發起進攻,不過雖然確實有鶴鴕致人傷亡的記載,但是從20世紀初至今的120多年時間里,僅有兩人因為鶴鴕的攻擊而亡,鶴鴕的強悍與兇殘更多的出現在口口相傳里。

另外,2006年的一項調查中,人們統計了當年140起鶴鴕死亡的案例,其中有25起為野狗攻擊致死,一方面單只野狗會對鶴鴕雛鳥發起進攻,另一方面成群的野狗也會戰勝成年鶴鴕。

最后說一個知識點,鳥類是恐龍的直系后代,鶴鴕又是其中與恐龍最為接近的鳥,尤其是它們與竊蛋龍的眾多相似之處,比如角質的頭盔,這頭盔無論是形狀構造,還是功能作用,都與竊蛋龍極為相似,甚至有研究者認為鶴鴕那種低沉的叫聲也近似于恐龍。總而言之,鶴鴕不是好惹的鳥,它們自帶戰斗屬性,也是除了化石以外,我們離恐龍最近、最直觀的相遇。

AD
文章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