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陳凱歌《志愿軍》遭痛批,戰爭片要接地氣,但絕不是「接地府」
2023/10/03



文案 | 鐵鐵

編輯 | 黃貓

講真的,沒想到凱歌同志能把戰爭片拍成抗戰神片。

《志愿軍:雄兵出擊》自帶熱度,不管是片中眾多大咖加盟的演員陣容,還是陳凱歌自己,都極具話題度,更重要的是「抗美援朝」的題材無論什麼時候拍,都有人愿意看。

不過,影片上映第一天,僅收獲2000多萬的票房,而看過電影觀眾的評價,竟然很少有夸的。

「短視訊合集」「難熬的觀影時間」「人物刻畫不夠細膩」「豆腐渣工程」「什麼垃圾玩意」

不可否認的是,《志愿軍》的工業化水平的確有提升,在特效、場景等方面都有進步,但影片存在的硬傷不容忽視。

導演為了炫技,用了太多花里胡哨的運鏡。

影片開始時的就用了旋轉特效,看得夠眼暈的了,不過與全片相比起來,這才哪到哪。

陳凱歌在拍戲時,用了太多的旋轉運動鏡頭,有些鏡頭毫無美感可言,晃得觀眾頭暈。

就拿魏大勛與杜淳這段對手戲來說,正常拍就好了,又不是杜淳跳「蛋餃肉絲」呢,這鏡頭在這轉啥啊。

飛機轟炸大地,俯拍、平拍、特寫一股腦全用上,好幾個角度放在一起,一下子搞不懂你這是拍電影呢還是搞實驗測數據呢。

大概是為了追求拍出來的畫面好看,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恢弘感,反而缺少本質的東西。

而且,影片中的人物過于臉譜化。

比如,朱亞文飾演的吳本正,他是一名歸國的軍工專家,時刻為祖國操勞著。為了體現他的憂思深重,做造型的時候特意為朱亞文做了幾根白頭髮,但有白頭髮不等于邋遢。

吳本正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但他的原型卻是一群決心報效祖國并毅然決定回國奉獻的軍工專家,回看那些專家年輕時的照片,他們的穿著打扮都很端莊。

我們從片中能看到,朱亞文出席會議時,頂著亂糟糟的頭髮,整個身子幾乎要貼在桌子上,而周圍的一群人都打扮得體,板板正正的坐著。

要知道,在歷史上能參加會議都不是等閑之輩,都是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前輩,想突出吳本正的光環給他個特寫鏡頭就夠了,不用搞這些多余的「裝飾」。

更過分的是,為了烘托氣氛,加了太多雷人元素。

通信排的排長張大宇本不是直接參與戰斗的戰士,卻因駐扎地意外被敵軍發現,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便加入了戰斗,到這還是正常的。

但我們看到,張大宇接了敵軍好多個槍子,沒有力氣爬起來,卻能舉起巴祖卡瞄準敵軍的坦克開炮。

而尹昉飾演的楊少成就更厲害了,被刺刀扎穿心臟把刀拔出來之后像個沒事人一樣,繼續在戰場殺敵。大哥,心臟呀!你哪管裝一點虛弱,怎麼看你這狀態越來越好呢。

最可笑的是陳飛宇飾演的孫醒,前一秒中槍筆直的向后倒去,扛起他就跑的小戰士也中槍倒地,又給他摔在地上,本以為他涼涼了。

沒想到他倒成了最后唯一活下來的人,清理戰場時他一把抓住李默尹的腳,給人家差點嚇一跳,然后走遍山頭尋找自己的戰友。

難不成人家激戰的時候你睡著了,精神氣養的這麼足,別侮辱志愿軍了!

志愿軍的故事,明明如實拍出來就足以打動人心了,可有的人偏偏要把自己的臆想加到影片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戰爭,美其名曰:全景式展現。

我們生在和平年代沒經歷過戰爭,但要想將那段歷史呈現在大銀幕上,至少要去認真了解。然而一些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幻想戰爭的場景。

抗美援朝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一方面是志愿軍打不爛、拖不垮的鋼鐵般的精氣神,另一方面則是優勝的戰術、戰略。

但《志愿軍》把鋼鐵意志拍成了刀槍不入的鋼鐵人,而戰略、戰術壓根不拍。

在全片中,幾乎沒有展現任何的戰術動作,也沒有功能性的小組,打起仗來不管什麼兵種都一哄而上,拿著機槍明晃晃的沖在前面,生怕觀眾看不見他在打仗。

分頭行動、相互配合更是看都看不見,三連領頭的三個人聚在一起,還是交待后事和抽煙。

就連戰士連續5次打退沖鋒敵人的松骨峰戰役,在片中的勝利原因被歸結為美軍的撤退。

這樣一來,影片中少了能真正打動人的智慧,思想工作也成了只會空喊口號,情緒感染力大大減弱,只能強加尷尬的煽情戲碼推動情緒,并不能說服人。

在影片中,陳凱歌的風格太突出,儀式感和煽情戲碼太多余。

松骨峰戰場上,在美軍連續進攻的間隙,三連的領導們聚在一起,不是趁這個時間商量作戰計劃,而是抽最后一根煙,用無厘頭的儀式感渲染悲壯的氣憤。

自我感動的套路與陳凱歌競選北京奧運會導演時,現場背詩的尷尬如出一轍。

聯合國大會上,唐笙和李曉正在為翻譯做準備,這時李曉拿出家門鑰匙看著懷表上的照片。唐笙隨意瞟了一眼,李曉便自顧自的說起自己的父親,這樣兩人聊起了家事。

中國首次出席聯合國相關會議,被無數雙眼睛盯著,前面的代表們小心翼翼生怕做的事被放大曲解,你倆在這聊起了家事,凱歌導演,您覺得合適嗎?

按理說,陳凱歌之前已經拍過《長津湖》了,對抗美援朝的題材非常熟悉,再拍《志愿軍》時說成手拿把掐都不為過。

然而,陳凱歌一次又一次的用事實來證明,觀眾高估他了,而他卻將畢生的「心血」放在了宣傳上。

反復強調有張頌文出場的重頭戲,只有幾分鐘,宣傳多次的朱一龍,觀眾等困了都沒看到,影片結束站起身來,才發現朱一龍是彩蛋。

別把觀眾當傻子,也別再拿主旋律當擋箭牌了!戰爭片要接地氣,但絕不是「接地府」。

觀眾需要銘記的是先烈們和他們保家衛國貢獻終生的大無畏精神,不是你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