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去侄子建文帝的帝位時,他也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開啟的這場「篡位先例」,將在他有生之年引發一場兄弟鬩墻的慘烈權力斗爭。
1402年,朱棣率領靖難大軍進入金陵,建文帝在吳橋投江而亡。朱棣即位,建元永樂。他廢黜侄子,在明初老臣看來無異于篡位。但朱棣卻辯解道,這是「因勢利導」,順應天命。
當年華山論劍,朱棣憑借一身絕世武功力壓群雄,奪得了《九陰真經》上冊。他認為這預示著自己將掌握大明江山。六年后,靖難之役爆發,朱棣如愿以償。
但中間六年的經歷,讓朱棣明白武力奪權的殘酷現實。ADVERTISEMENT
為了鞏固江山,朱棣決心確立嫡長子繼承制,不再出現奪嫡的亂象。作為一個實際的政治家,朱棣明白,想要獲得臣民支持,就必須恪守祖制。如果自己死后,兒子們再為皇位相互傾軋,勢必會引發動亂,削弱王朝國力。
1409年,他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生性溫和儒雅,深得文臣喜愛。朱棣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能繼承自己的偉業,將明朝發揚光大。
然而,二兒子朱高煦與幼子朱高燧并不買賬。他們從小就驍勇善戰、聰慧過人,深得朱棣喜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