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這6部冷門電影值得細細品味,每部都拍的太有誠意了

黄朔 2023/03/07

1、《最終兵器·弓》

目前視覺效果最好的,冷兵器時代弓箭對戰片。劇情很簡單,劇中清軍都講的滿語,當然口音就不能考究了。會滿語的在國內都很少了,由此可見韓國制片方的誠意。片中當年彪悍的清軍,曾經以三百騎兵大破四萬朝軍,10天殺到漢城。入主中原兩百多年后就變成連滿語都不會只能提籠架鳥的八旗子弟,感嘆!

2、《鳴梁海戰》

作為重頭戲的海戰執行得水準之上,雖然調度與混戰的編排條理略不清晰,結尾部分仍得靠主旋律煽情突破[高·潮]峰值,變幻而慘烈的戰局以及視死如歸的堅毅倒是得以全面呈現。相比之下,前半的文戲被框得很死,除了群戲較單薄、棱角模糊,就連李舜臣的塑造也并非做到完全有血有肉。不過有一說一,主要角色氣場拿捏依然是到位的,尤其是崔岷植與柳承龍。

3、《投名狀》

兄弟三人最看重之事的格局依次遞減,分大小卻不分高低。性格迥異的三人因為貧困和一張投名狀命運連在一起,逐漸都陷入到自己價值觀的電車難題里。電影只審慎地展示,并不做過多引導,留給觀眾自己做哲學層面的探討。真是部好電影啊,各個方面。不過少一點驚艷感,可能是在各個平台都看過一些經典片段了。

4、《高地戰》

韓國視角的625戰爭,不止是軍官(白善燁的回憶錄),文藝界也如此,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戰斗,所以韓方厭戰情緒一直很高。站在今天對個體生命尊重的角度,我們確實要反思戰爭是為了什麼。但在當時,個體的內心裝著的是集體,為集體,為明天而戰。追根結底,冷戰的二元對立意識形態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允許不同,允許多樣性的存在。

5、《太極旗飄揚》

有點《我們的父輩》那味兒了,戰爭中個人的力量真的太渺小。本片沒有偏向誰,只是很冷靜的刻畫了戰爭對本來與世無爭的兄弟倆由于各種突發事件而導致的心理變化,戰爭場面也足夠激烈,最震撼的地方是哥哥以為弟弟死了和最后當紅旗隊隊長的兩場戲,前者那種一秒眼紅簡直隔著屏幕就能讓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后者那種癲狂到最后的清醒也非常震撼。

6、《小鞋子》

可以說是目前看過電影里最喜歡的結尾。看到長跑比賽已經想起從小聽到大的內地改編版本,改編版的最后小男孩雖然跑了第一,但站在終點線等兩個人沖了線才跨過去,理所當然被問原因理所當然被感動。以為原版會是同樣的結局,索然無味地看了一陣,卻發現情況不對。未知的驚喜在面前展開,像頭一次接觸電影藝術一樣興奮又忐忑——上一部帶給我這樣反差感受的還是穿條紋襯衣的男孩(不過那是驚嚇)。這部電影拍出了生活,不做觀點討論,也沒有激進對抗,但仍然存在的生活本身。

這6部冷門電影值得細細品味,每部都拍的太有誠意了!

用戶評論